“老電廠”變身文旅“新地標”——奉化城市文化中心的蝶變之路
記者 李露 通訊員 洪元愷 陸樂
看越劇、做手工、學非遺、聽交響樂……如今,由熱電廠改建的奉化城市文化中心正成為年輕人鐘愛的一大時尚地標。
近年來,“二產變三產,黑色變彩色”、“工業銹帶”變成“城市秀帶”,已成為不少國內城市的發展潮流。如何通過盤活閑置工業資源,讓“銹帶”展現出更多的“秀色”,成為新的挑戰。
空間重構:
工業建筑的文化再生
上世紀80年代,奉化熱電廠豎起了這座小城最挺拔的“工業燈塔”,煙囪伸向天空,巨大的廠房框架里裹著一代人的驕傲。在電力緊缺的年代,熱電廠的出現,讓奉化家庭“亮”了起來。作為當時盛極一時的國企,很多人爭相要去那里上班。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奉化熱電廠因為經營不善倒閉,留下了一大片工業遺存。高大的煙囪和幾何體結構的廠房矗立在日新月異發展的城市中,顯得落寞又黯淡無光。但是,熱電廠地處縣江西側、大成路北側,是奉化城區最繁華的黃金區域。
這么好的區塊,如何利用好成了一道難題。
2016年,我區投入8億元對奉化熱電廠廢棄廠房進行全面改造,項目采用“保留+改造+新建”的模式,為老廠房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原有的發電車間被改造為奉化博物館,堆煤場、沉淀池、輸煤帶、煙囪、冷凝塔等時代符號得以保留,同時,增設內部平層、置入紅色耐火磚,對館舍進行二次設計和改造。
建成后的城市文化中心“華麗轉身”,集聚廣場、城市客廳、公園等功能。博物館、圖書館、非遺工坊、藝術課堂、文創市集……那些被歲月磨鈍的“工業骨骼”重新長出血肉,既滿足民生需求,又建立工業遺存的“活化”樣本,成為奉化人獨特的景觀記憶地標。
綠色轉型:
從熱電到光電的環保實踐
在奉化城市文化中心,高聳的煙囪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用能變遷。從煤炭發電到光伏發電,新舊動能在這里實現轉換。
奉化熱電廠投產最初,使用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發電煤耗率達到998克/千瓦時,設計年發電量達到10800萬千瓦時,供汽24萬噸。
誰也沒想到,沉寂多年后,老電廠突然又“亮”了起來。如今,在城市文化中心圖書館和非遺館樓頂,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光伏板被安裝在空曠的平臺上,這里不再輸送蒸汽,而是輸出光能。
“早在城市文化中心建設初期,我們就主動與當地政府部門溝通協商,根據建筑設計圖紙,進行分布式廣場光伏電站的建設規劃?!眹W浙江綜合能源有限公司智慧光伏(浙東)分中心負責人郭哲軍介紹。
2019年12月,城市文化中心主體工程結頂,屋頂跟著“長”出第二道風景線,2500平方米光伏電板按城市文化中心屋頂結構作了合理布局,像戴上了一頂會發電的“黑紗帽”。一年下來,太陽能被折算成26萬千瓦時的綠色電流,節約了90噸標準煤,也讓25萬千克二氧化碳“原地蒸發”。
現在,這處工業遺產不再是城市的歷史包袱,它用另一種方式重生,打開了城市廣闊的發展空間。春秋季,廣場照明、噴泉、場所運營等“吃飽喝足”后,多余電量還可通過并網點反向“投喂”電網,按核定上網電價結算。
“可以這么說,奉化城市文化中心綜合能源項目具有標志性意義?!睍r任國網浙江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負責人黃偉杰說,“它在省內樹立了以傳統燃煤電廠工業遺址打造的地標型大型公共場所應用清潔能源的標桿,是這些年社會用能變化的一個縮影?!?/p>
文化賦能:
城市新地標的活化利用
當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的工業遺產重新被喚醒,曾經的“工業銹帶”如何打造成為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呢?
9月12日晚,夜幕剛剛降臨,城市文化中心的廣場戲臺上亮起了暖黃燈帶。芳華越劇團演員開嗓一聲“急忙忙奔出了金山禪堂”,引得臺下觀眾齊聲叫好?!按蠹铱靵砜?,城市文化中心每周五、周六晚上都有演出!”市民周女士在看完越劇表演后,將拍到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
除了看戲,文化館里,公益課表已排到年底。這周,國家級非遺寧波走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朱玉蘭親授百年曲藝經典唱腔;下周,手工達人把工作室搬進文化館,讓學生們體驗鉤針的快樂。
在這里,文化不再是櫥窗里的標本,而是可參與、可分享的生活。作為我區主要文化陣地,城市文化中心還在節假日、桃花季、蜜桃季等假期分別舉辦不同主題的集市活動,以體驗至上的“松弛感游”新玩法吸引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市民不用出遠門就能體驗滑板等潮玩運動,聆聽現場音樂,觀看露天電影,在煙火氣滿滿的集市品嘗熱氣騰騰的美食。
奉化城市文化中心擁有許多市民游客喜愛的熱門打卡點。博物館東側的螺旋梯上,隨手一拍就是“賽博工業”大片;28米高的老煙囪外表修舊如舊,再加一圈淺水池,每逢晴好天氣,都是日落打卡必爭之地;新華書店內的開放性樓梯、“在這里看見文明寧波”的紅色階梯……隨手一拍就是社交平臺上的熱門“必出片”點位。
昔日的工業記憶搖身一變,成為活力四射的文旅新地標。文化,正以最親切的方式,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悄悄生根。
奉化城市文化中心鳥瞰 何騰濤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