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成為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重要依托
記者從國新辦9月16日下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于9月22日~2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何宏平介紹,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十年舉辦一屆,本屆在亞洲舉辦,也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參與范圍最廣的一屆,將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0名代表參會。會議將討論通過“人與生物圈計劃”及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杭州戰略行動計劃,明確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行動方案。目前,我國共有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數量居亞洲首位。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自然保護地在這次“人與生物圈計劃”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司長袁繼明介紹,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首要地位,也是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的重要依托。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推動自然保護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生態保護成效顯著。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更多優質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范圍,解決了過去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分割、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等問題。通過整合120多個現有的自然保護地,設立了5個國家公園,實行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治理,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穩步向好。三江源國家公園草地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輸水量增長百億立方米,地表水質穩中向好,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長。
二是共建共享穩步推進。我國對自然保護地實行分區管控,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同時,規劃一些區域開展生態旅游、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等活動,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首批5個國家公園規劃了20余條生態旅游線路,建立了宣教館、訪客中心等科普教育場所和設施,已吸引1400多萬人次參與。
三是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自然保護地內及周邊生活著大量居民,為了讓他們能夠從生態保護中獲益,我國實施惠民政策,支持發展綠色產業。現在,越來越多的自然保護地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持當地社區開發優質特色農林漁牧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一些生物圈保護區支持村民發展種植業,選聘村民擔任護林員、科普講解員,還為村民修建道路、橋梁等,推動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